夜饮鉴园月色甚美归途感赋 其一
千池蛙自闹,中天月徐明。
梅风初作寒,贷此一夕晴。
秦淮乍引去,隐隐闻歌声。
当歌常嗒忘,既别心旋萦。
吾心匪善感,忧与家国并。
殷鉴信非远,越甲谁耻鸣。
群盲侈相诳,逐末真可惊。
坐令隔江女,哀怨留玉笙。
亡国有垄断,荒宴诚人情。
梅风初作寒,贷此一夕晴。
秦淮乍引去,隐隐闻歌声。
当歌常嗒忘,既别心旋萦。
吾心匪善感,忧与家国并。
殷鉴信非远,越甲谁耻鸣。
群盲侈相诳,逐末真可惊。
坐令隔江女,哀怨留玉笙。
亡国有垄断,荒宴诚人情。
现代解析
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饮酒赏月后归途中的所见所感,表面写景,实则暗含深沉的家国忧思。
开头四句是优美的夜景描写:池塘里蛙声一片,月亮慢慢升起,带着梅花香的风有些凉意,幸好今晚天气晴朗。这里用"贷"字很巧妙,仿佛晴天是向老天借来的,暗示好景不长。
中间六句写听到秦淮河畔的歌声:歌声隐隐约约,听歌时暂时忘却烦恼,但分别后又开始牵挂。诗人说自己并非多愁善感,而是因为家国命运让他忧心忡忡。这里把个人情绪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,情感升华。
最后六句是尖锐的批判:历史教训就在眼前(殷鉴指商朝灭亡的教训),却没人发出警告(越甲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)。人们像瞎子一样互相欺骗,追逐浮华实在可怕。隔江传来的笙歌充满哀怨,诗人指出亡国的根源在于少数人的垄断享乐,而普通人沉迷宴乐也是人之常情。
全诗艺术特色在于:
1. 由景入情,从美丽夜景过渡到沉重忧思
2. 善用对比:热闹的蛙声与个人孤独,欢歌与亡国危机
3. 借古讽今,用历史典故批评现实
4. 语言平实但意蕴深刻,最后"亡国有垄断"一针见血点明主题
诗人通过个人夜归的经历,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,批评了社会上醉生梦死、不顾国家危亡的现象,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