存亡继絶
释义:亦作“存亡續絕”。原谓使亡国复存,绝嗣得续。亦泛指使濒临灭亡或已亡者得以继续存在或延续。《穀梁传·僖公十七年》:“ 桓公 嘗有存亡繼絶之功,故君子爲之諱也。” 范宁 集解:“存亡,謂存 邢 衛 ;繼絶,謂立 僖公 。”《汉书·吴王濞传》:“今諸王苟能存亡繼絶,振弱誅暴,以安 劉氏 ,社稷所願也。” 唐 吴兢 《贞观政要·安边》:“夷不亂華,前哲明訓,存亡繼絶,列聖通規。” 宋 苏轼 《宋襄公论》:“ 桓 文 之師,存亡繼絶,猶不齒於 仲尼 之門,況用人於夷鬼以求霸,而謂王者之師可乎?” 明 刘基 《春秋明经·齐仲孙来齐高子来盟》:“而 齊侯 獲存亡繼絶之名於天下。” 清 龚自珍 《古史钩沈论二》:“天生 孔子 不後 周 ,不先 周 也,存亡續絶,俾樞紐也。”
现代解析
“存亡继绝”这个成语讲的是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,拯救濒临灭亡的事物,让中断的传承重新延续下去。它背后体现的是一种“救火队长”的担当精神。
我们可以这样理解:好比一个百年老字号快要倒闭时,有人站出来重整旗鼓,既保住了老招牌(存亡),又让传统手艺得以传承(继绝)。或是像疫情期间,医护人员冒着风险救治病人,既保住生命(存亡),又守护了无数家庭的完整(继绝)。
这个成语的精妙在于四个字形成递进关系:先“存亡”解决眼前危机,再“继绝”谋划长远传承。它既强调力挽狂澜的魄力,更看重继往开远的智慧。就像修补一条断裂的珍珠项链,不仅要捡起散落的珠子(存亡),还要重新串起这条文化传承的链条(继绝)。
在我们生活中,小到修复家族老照片、传承濒危非遗技艺,大到保护生态环境、挽救濒危物种,凡是“把快消失的东西救回来,让断了的故事继续讲下去”的行为,都闪烁着“存亡继绝”的精神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