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余力绌

出自 宋代 朱熹 《金紫光禄大夫黄公墓志铭》

释义:意思是心里想做但力量不够。

现代解析

“心余力绌”这个成语,就像一个人心里装满了雄心壮志,但实际能力却像短了一截的绳子,怎么使劲都够不着目标。

拆开看
- “心余”:想法特别多,脑子转得飞快,恨不得一口气做完十件事。比如你想同时学钢琴、写小说、健身、考证书,心里觉得“我全都要”。
- “力绌”:真动手时却发现精力、时间、能力根本跟不上,像手机电量只剩5%,卡得动不了。

生活中很常见
- 有人列了一堆新年计划,结果坚持三天就放弃;
- 老板拍脑袋定个超高目标,员工加班到秃头也完不成;
- 甚至追剧时想“今晚通宵看完”,结果两集就睡着了……

成语的智慧
它像一面镜子,提醒我们:
1. 别光做梦,要掂量自己——热情是油门,能力是油箱,油不够就别猛踩。
2. 拆分目标:与其想“一年赚100万”,不如先琢磨“这个月怎么多赚500块”。
3. 承认局限不丢人——知道自己“力绌”,反而能集中精力做真正擅长的事。

幽默版理解
就像你饿极了点了一桌满汉全席,结果胃只有拳头大,最后只能摸着肚子喊“眼馋肚饱”——“心余力绌”说的就是这种“贪心被现实打脸”的囧态。

朱熹

朱熹(1130年9月15日~1200年4月23日),行五十二,小名沋郎,小字季延,字元晦,一字仲晦,号晦庵,晚称晦翁,又称紫阳先生、考亭先生、沧州病叟、云谷老人、逆翁。谥文,又称朱文公。汉族,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(今江西省婺源),出生于南剑州尤溪(今属福建三明市)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、诗人、闽学派的代表人物,世称朱子,是孔子、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