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“祸首罪魁”这个成语,就像给一场灾难或坏事找到了“主谋”和“头号帮凶”。
拆解一下:
- “祸首”:字面意思是“灾祸的开端”,就像一群人闯了祸,那个带头惹事的人就是“祸首”。
- “罪魁”:指的是坏事的主要责任人,相当于团队里出馊主意的“核心人物”。
合起来用,就是强调一件事的“罪责担当者”——不仅点出谁起的头,还揪出谁最该背锅。比如一场环境污染事件,黑心老板是“祸首”,包庇他的官员就是“罪魁”。
它的魅力在于:
1. 精准追责:不模糊焦点,直接锁定最关键的责任人。
2. 语气犀利:带着批判性,常用于严肃场合,比如法律、道德谴责。
注意:这个词偏贬义,一般不用来自嘲或开玩笑,而是严肃指责真正的恶人恶事。
郑若庸
(约公元一五三五年前后在世)字中伯,号虚舟,昆山人。生卒年均不详,约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前后在世,年八十余岁。年十六,为诸生,以任侠不羁被斥。隐支硎山,殚精诗古文,兼工词曲,有名吴下。赵王厚煜聘入邺,礼待优厚。若庸乃为著书,仿初学记、艺文类聚为类隽,凡二十年而书成,凡三十卷,分二十门。严嵩父子请见,不往。厚煜卒,(公元一五六o年)去赵居清源。以寿终。若庸诗与谢榛齐名,有北游漫稿二卷。《四库总目》所著曲有传奇大节记、五福记等三种,《曲录》今仅存一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