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鲠在喉

出自 清代 袁枚 《小仓山房尺牍》

释义:鲠:鱼刺,鱼骨。鱼刺卡在喉咙里。比喻心里有话,不说出来不痛快。常与“不吐不快”连用。也作“如鲠在喉”。

现代解析

“骨鲠在喉”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:鱼骨头卡在喉咙里。想象一下吃鱼时被刺扎住的感觉——吐不出来又咽不下去,憋得难受。

这个成语的精妙在于,它用这种生理上的不适感,精准比喻了人心里那种“不吐不快”的状态。比如:
1. 看见不公平的事,忍不住想说出来
2. 知道真相却被要求闭嘴,憋得慌
3. 心里有强烈的意见,再不说就要爆炸

它强调的是一种“被迫沉默的煎熬”,比单纯说“有话想说”更生动,因为加了“如鲠在喉”的窒息感。生活中谁都有过这种时刻,所以这个成语特别容易引起共鸣。

使用场景举例
- 同事造假,你举报怕得罪人,不举报又良心不安,真是骨鲠在喉。
- 听朋友被谣言冤枉,你恨不得立刻替他解释,这种骨鲠在喉的感觉太难受了。

它的魅力在于,短短四个字就能让人瞬间理解那种“憋屈到极点,必须爆发”的心理状态。

袁枚

袁枚(1716-1797)清代诗人、散文家。字子才,号简斋,晚年自号仓山居士、随园主人、随园老人。汉族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乾隆四年进士,历任溧水、江宁等县知县,有政绩,四十岁即告归。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,吟咏其中。广收诗弟子,女弟子尤众。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,与赵翼、蒋士铨合称“乾隆三大家”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