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与愿违

出自 嵇康 《幽愤》

释义:违:违背,相反。事情的发展结局与主观愿望相违背。形容事情不能称心如意。

现代解析

“事与愿违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事情的发展和自己的愿望相反”,简单来说就是“现实总爱打脸”。比如你精心策划了一场野餐,结果当天暴雨倾盆;或者熬夜复习想考高分,偏偏试卷上的题全是你的知识盲区——这种“越努力越倒霉”的憋屈感,就是“事与愿违”的精髓。

它的魅力在于精准戳中了人类的普遍困境:我们总以为付出就有回报,但现实常常不按剧本走。成语用短短四个字,就把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感浓缩成了“人生常态”的提醒——不是所有努力都立竿见影,不是所有善意都有好结局。

更深一层看,这个成语其实藏着一种智慧:承认世界存在不可控因素。就像农民种地,再勤劳也可能遇到旱涝灾害。理解“事与愿违”,不是让人躺平,而是学会在尽力而为的同时,对结果保持平常心。它像一剂清醒药,帮我们避免钻牛角尖,毕竟连诸葛亮都感叹“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”。

嵇康

嵇康(224-263,一说223-262),字叔夜,汉族,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(今安徽省宿州市西)人。著名思想家、音乐家、文学家。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,主张“越名教而任自然”、“审贵贱而通物情”,为“竹林七贤”的精神领袖。曾娶曹操曾孙女,官曹魏中散大夫,世称嵇中散。后因得罪钟会,为其构陷,而被司马昭处死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