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面獠牙

出自 明代 汤显祖 《还魂记·圆驾》

释义:形容面貌狰狞凶恶。[反]慈眉善目。

现代解析

“青面獠牙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铁青的脸+外露的长牙”,但实际用来形容人面目凶恶可怕,像妖怪一样。它背后藏着两个关键点:

1. 视觉冲击力
就像恐怖片里故意用绿色灯光照反派的脸,再配上夸张的獠牙道具,这种形象一看就让人心里发毛。成语用“青”(冷色调)和“獠”(野兽的牙)两个元素,瞬间在脑子里画出一张狰狞的脸。

2. 人性深处的恐惧
古人创造这个词时,其实把人对“非人”的恐惧打包进去了——脸色青紫不像活人,牙齿外翻像野兽,这种“半人半鬼”的形象恰恰触发了人类对未知的天然警惕。直到今天,我们形容坏人长相时,依然会下意识用这个成语。

有趣的是,现实中真正凶恶的人未必长这样,但这个词偏偏成了“坏相貌”的代名词,说明语言有时比真实更鲜活。下次看到反派角色,如果觉得“这人长得就像会干坏事”,大概就是“青面獠牙”的最佳注解了。

汤显祖

汤显祖(1550—1616),中国明代戏曲家、文学家。字义仍,号海若、若士、清远道人。汉族,江西临川人。公元1583年(万历十一年)中进士,任太常寺博士、礼部主事,因弹劾申时行,降为徐闻典史,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,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,未再出仕。曾从罗汝芳读书,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。在戏曲创作方面,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。作有传奇《牡丹亭》、《邯郸记》、《南柯记》、《紫钗记》,合称《玉茗堂四梦》,以《牡丹亭》最著名。在戏曲史上,和关汉卿、王实甫齐名,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