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字不苟

出自 宋代 朱熹 《朱子语类·论语·学而篇中》

释义:一个字也不随便。形容行文时字斟句酌,反复锤炼。

现代解析

“一字不苟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连一个字都不随便对付”,形容人做事极度认真,尤其在文字表达上精益求精,哪怕一个细节都不放过。

拆解理解:
- “不苟”就是“不马虎”,比如你写作业时,连标点符号都要检查对不对,这就是“不苟”。
- “一字”代表最小的单位,强调“再小的部分也不放过”。

实际应用场景:
1. 作家改稿子:反复推敲每个词,直到觉得完美,比如把“高兴”改成“雀跃”更能体现情绪。
2. 程序员写代码:一个标点错了程序就崩溃,必须逐字检查。
3. 普通人发重要消息:比如给领导发邮件,会反复检查措辞,怕一个词用错影响意思。

背后的态度:
它不只是“认真”,而是一种敬畏心——对文字负责,就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。就像厨师不会随便撒盐,因为关系整道菜的味道。

幽默联想:
有点像“强迫症晚期”——但用对了地方,就成了专业精神的代名词。

和相似成语的区别:
- “字斟句酌”也讲认真,但偏重“反复思考”;
- “一字不苟”更突出“零容忍马虎”的严格。

总结: 这个成语用最简短的方式,夸赞了那些把“较真”变成习惯的人。

朱熹

朱熹(1130年9月15日~1200年4月23日),行五十二,小名沋郎,小字季延,字元晦,一字仲晦,号晦庵,晚称晦翁,又称紫阳先生、考亭先生、沧州病叟、云谷老人、逆翁。谥文,又称朱文公。汉族,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(今江西省婺源),出生于南剑州尤溪(今属福建三明市)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、诗人、闽学派的代表人物,世称朱子,是孔子、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