鹘仑吞枣

出自 宋代 朱熹 《答许顺之书》

释义:∶鹘仑:同“囫囵”,整个的。把枣整个儿吞下去,不辨滋味

现代解析

“鹘仑吞枣”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像鹘鸟(一种猛禽)一样囫囵吞下整个枣子,连嚼都不嚼。它生动地比喻一个人做事或学习时不动脑筋,不加分析,只是机械地接受或模仿,结果往往消化不良,闹出笑话。
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比如有人背英语单词,只死记硬背字母顺序,却完全不理解单词的意思和用法,考试时换个语境就不会用了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鹘仑吞枣”。再比如工作中,有人照搬别的公司的方案,却不考虑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,最后把项目搞砸了。

这个成语的精妙之处在于,它用猛禽囫囵吞食的画面感,一针见血地戳中了人类思维惰性的通病。它提醒我们: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处理问题,都要像细嚼慢咽一样用心消化,把外在的东西真正转化成自己的养分。否则,就算吃下去再好的“枣子”,也只会原封不动地“排泄”出来,白白浪费机会。

朱熹

朱熹(1130年9月15日~1200年4月23日),行五十二,小名沋郎,小字季延,字元晦,一字仲晦,号晦庵,晚称晦翁,又称紫阳先生、考亭先生、沧州病叟、云谷老人、逆翁。谥文,又称朱文公。汉族,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(今江西省婺源),出生于南剑州尤溪(今属福建三明市)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、诗人、闽学派的代表人物,世称朱子,是孔子、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