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魂倩女

出自 元代 王实甫 《西厢记》

释义:据《太平广记》卷三五八引唐陈玄佑《离魂记》载﹕唐张镒居衡州﹐其幼女名倩娘﹐'端妍絶伦'。其甥王宙'幼聪悟﹐美容范'﹐镒甚器重﹐常说﹕'他时当以倩娘妻之。'后镒忽以女别字﹐'女闻而郁抑。'宙亦恚恨﹐托言赴京﹐买舟遽行。至山郭数里﹐夜半倩娘忽至﹐遂絜与俱遁。五年后﹐宙携妻﹑子归衡州。宙诣镒谢罪。镒大惊﹐以其女倩娘卧病在床﹐数年未离闺阁。使人验之﹐果见倩娘在舟中。'颜色怡畅。'迎女归﹐与卧床之倩娘'翕然相合为一体'。元郑光祖有《倩女离魂》杂剧演此事。后以'离魂倩女'喻指痴情美女。

现代解析

《离魂倩女》这个成语讲的是人的精神(魂)和身体分开的奇幻故事,核心是"灵魂出窍"的浪漫想象。

字面拆解:
"离魂"——灵魂离开身体,像睡着时做梦那样自由飘荡;
"倩女"——指美丽灵动的姑娘,自带仙气飘飘的感觉。

这个成语的精妙在于:
1. 用超现实手法表达极致情感:比如姑娘思念心上人想到"魂儿都飞走了",用灵魂亲自去见面,比"茶饭不思"更生动;
2. 展现古代人对意识的探索:古人认为"魂"是人的思维情感,身体睡着时魂可以外出游历,类似现在的"潜意识"概念;
3. 制造唯美矛盾感:柔弱的姑娘却有冲破躯壳的力量,体现爱情能超越物理限制的信念。

现代依然能用的场景:
• 形容人专注到忘我:"他搞科研时像个离魂倩女,喊他都听不见"
• 比喻虚拟社交:"网友见面就像倩女离魂,屏幕后的真人可能完全不同"
• 吐槽熬夜追剧:"追完这部剧,我人都熬成离魂倩女了"

这个成语把玄妙的精神活动,变成可见的"灵魂出游"画面,比直接说"魂不守舍"更有故事感和东方奇幻色彩。

王实甫

王实甫(1260年-1336年),名德信,大都(今北京市)人,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(今定兴县)。元代著名戏曲作家,杂剧《西厢记》的作者,生平事迹不详。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,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,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,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,成为中国戏曲史上“文采派”的杰出代表。著有杂剧十四种,现存《西厢记》、《丽春堂》、《破窑记》三种。《破窑记》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,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。另有《贩茶船》、《芙蓉亭》二种,各传有曲文一折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