惊猿脱兔

出自 清代 吴敬梓 《儒林外史》

释义:形容迅速奔逃。

现代解析

“惊猿脱兔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受惊的猿猴和逃跑的兔子”,用来形容人或动物在极度惊慌时表现出的敏捷和迅速反应的状态。

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一只猿猴正在树上悠闲地吃果子,突然听到猎人的脚步声,它瞬间吓得毛发竖起,以惊人的速度跳跃逃窜;与此同时,草丛里的兔子察觉到危险,后腿一蹬就消失得无影无踪。这个成语就是抓住了这种“瞬间爆发式逃跑”的生动画面。

它的精髓在于两点:
1. 极度的惊慌感:不是普通的害怕,而是一种能让全身细胞都激活的强烈危机感。
2. 爆发式的反应:在这种状态下,生物会突破平时的行动极限,展现出超常的敏捷性。

现在人们常用它来形容:
- 遇到突发危险时的本能逃生反应
- 在紧急情况下突然激发的潜能
- 某些人特别容易受惊的性格特点(带点幽默色彩)

比如:小偷听到警笛声时"惊猿脱兔"般翻墙逃跑;考试铃响时还没写完作文的学生"惊猿脱兔"地狂写最后几行。这个成语用动物本能比喻人类行为,既形象又带着点诙谐的观察智慧。

吴敬梓

吴敬梓(1701—1754年),字敏轩,一字文木,号粒民,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。汉族,安徽省全椒人。因家有“文木山房”,所以晚年自称“文木老人”,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,故又称“秦淮寓客”(现存吴敬梓手写《兰亭序》中盖有印章:“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”)。后卒于客中。著有《文木山房诗文集》十二卷(今存四卷)、《文木山房诗说》七卷(今存四十三则)、小说《儒林外史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