苟延残息

出自 朱熹 《乞追还待制职名……》

释义:[be on one's last legs] 同“苟延残喘”。

现代解析

“苟延残息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勉强延续微弱的气息”,就像一盏快没油的灯,火苗忽闪忽闪,随时会灭。它形容人或事物已经到了极其衰弱的地步,只剩最后一口气硬撑着,离彻底结束只差一步。

这个成语的画面感很强——比如:
- 一个重病患者靠呼吸机维持生命,每一次呼吸都像在和时间拔河;
- 一家老店在电商冲击下门可罗雀,全靠老板咬牙垫钱硬撑;
- 手机电量显示1%,屏幕已经变暗闪烁,还在坚持着不关机。

它传递的是一种“明知不可为而勉强维持”的挣扎感,带着无奈、悲凉,甚至有点讽刺的意味。使用时往往暗示这种“强撑”意义不大,结局早已注定。比如说“公司靠借贷苟延残息”,就是在暗示离破产不远了。

这个成语的精妙在于,四个字就凝练地刻画出“强弩之末”的状态,比直接说“快不行了”更有画面冲击力,让人瞬间联想到风中残烛、将熄未熄的场景。

朱熹

朱熹(1130年9月15日~1200年4月23日),行五十二,小名沋郎,小字季延,字元晦,一字仲晦,号晦庵,晚称晦翁,又称紫阳先生、考亭先生、沧州病叟、云谷老人、逆翁。谥文,又称朱文公。汉族,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(今江西省婺源),出生于南剑州尤溪(今属福建三明市)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、诗人、闽学派的代表人物,世称朱子,是孔子、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