继晷焚膏

出自 唐代 韩愈 《进学解》

释义: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或工作。

现代解析

“继晷焚膏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接着日光烧灯油”,听起来像在描述古代人熬夜的场景——白天靠太阳光,晚上点油灯干活。但它的精髓在于比喻一种“拼命赶时间”的努力状态。

想象一下:古人没有电灯,白天时间不够用,晚上还得点着油灯继续干活,灯油烧完了甚至不惜烧昂贵的膏脂(比如动物脂肪)来照明。这种“和自然光线抢时间”的举动,背后藏着两种特质:
1. 对目标的执着:宁愿消耗珍贵资源(灯油/膏脂)也不愿停下,像极了现代人熬夜加班、学生考前开夜车的样子。
2. 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:日光不够就用人工光补,透着一股“只要干不死,就往死里干”的狠劲儿。

不过这个成语现在多带点调侃意味。比如形容人熬夜复习到油尽灯枯,老板催项目逼得团队连轴转,都能用“继晷焚膏”来生动吐槽——既突出了拼命的精神,又暗指这种状态不可持续(毕竟灯油总会烧完)。它提醒我们:努力虽好,但像古人烧膏照明一样过度透支,终究不是长久之计。

韩愈

韩愈(768~824)字退之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,河阳(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)人,汉族。祖籍河北昌黎,世称韩昌黎。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。谥号“文”,又称韩文公。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,破骈为散,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。宋代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作品都收在《昌黎先生集》里。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“道统”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