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里中原烽火北,一尊浊酒戍楼东。
出自 宋代 张孝祥 《浣溪沙·霜日明霄水蘸空》
译文万里中原已在烽火的北面,只能在东门的城楼上借一杯浊酒浇愁。
注释烽火北:当时荆州已成南宋边界,谓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已在火线的北面。尊:同“樽”,酒杯。酒器。戍楼:有军队驻防的城楼。
赏析词人由观塞而自然地想到沦陷的中原,“烽火”为边地报警的设施,现在万里中原已在烽火之北了,则中原一切自不待言,亦不忍言,其间该有多少难以诉说的悲惨酸辛,“一尊”句承上启下,词人北望中原,无限感慨,欲藉酒消遣,而酒罢益悲,真是“举杯消愁愁更愁”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战乱年代的边关景象,用现代话可以这样理解:
前半句"万里中原烽火北"像电影镜头:从中原到北方边境,战火连天,狼烟四起。一个"万里"让人感受到国土的辽阔与战线的漫长,"烽火"二字既点明战争状态,又暗示边境告急的紧张气氛。
后半句"一尊浊酒戍楼东"镜头拉近到边防哨所:守城将士在东边的城楼上,独自对着浑浊的米酒。简陋的酒水与孤独的身影形成对比,"戍楼"点明军人身份,"浊酒"既写实(古代酒精度数低且杂质多),又暗含借酒消愁的意味。
两句组合起来,就像用广角镜头拍完战场全景后,突然给戍边战士一个特写。大场景与小细节的碰撞,让人既看到战争的宏大残酷,又感受到个体的孤独悲壮。浊酒与烽火的对比,更突出了在动荡时代里,普通人用微小方式坚守的动人力量。
张孝祥
张孝祥(1132年-1169年),字安国,号于湖居士,汉族,简州(今属四川)人,生于明州鄞县。宋朝词人。著有《于湖集》40卷、《于湖词》1卷。其才思敏捷,词豪放爽朗,风格与苏轼相近,孝祥“尝慕东坡,每作为诗文,必问门人曰:‘比东坡如何?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