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饭吐尺丝,谁见此殷勤。
出自 唐代 鲍溶 《将归旧山留别孟郊》
择木无利刃,羡鱼无巧纶。如何不量力,自取中路贫。
前者不厌耕,一日不离亲。
今来千里外,我心不在身。
悠悠慈母心,惟愿才如人。
蚕桑能几许,衣服常着新。
一饭吐尺丝,谁见此殷勤。
别君归耕去,持火烧车轮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:蚕吐出一尺长的丝,只为了报答喂养它的一顿饭。表面上写的是蚕,实际上讲的是人——受恩者即使力量微小,也会竭尽全力回报恩情。
诗人用"吐丝"这个具体动作,把抽象的情感变得看得见摸得着。就像我们现代人说的"滴水之恩涌泉相报",但比这更形象。蚕吐丝是它的全部能力,这个比喻特别打动人之处在于:受恩者可能能力有限,但回报的心意却是百分之百的。
"谁见此殷勤"这一问很有深意,既像是感叹真心难被看见,又像是在提醒我们:生活中很多真挚的情谊,其实都藏在这样微小却全力的付出里,只是我们常常忽略了。就像现在有人默默帮你个小忙,虽然事情不大,但那份心意和蚕吐丝报恩是一样的珍贵。
鲍溶
鲍溶,字德源,生卒年、籍贯不详,元和四年进士,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。晚唐诗人、诗论家张为著《诗人主客图》,尊鲍溶为“博解宏拔主”.将他与“广大教化主”白居易、“高古奥逸主”孟云卿、“清奇雅正主”李益、“清奇僻苦主”盂郊、“瑰奇美丽主”武元衡并列。为“六主”之一。宋代欧阳修、曾巩等对他的诗歌也颇为欣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