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中君不见,竟夕自悲秋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个人整夜沉浸在秋天的伤感中,因为仰望天空却寻不见云中君(可能指代仙人、理想或思念之人)的身影。用现代话来说,就像你等待一个重要的人或期待某个愿望实现,但最终落空,只能独自面对漫漫长夜和萧瑟的秋意。
核心情感:
写的是孤独与失落。云中君"不见",暗示追求的东西遥不可及;"竟夕"(整夜)和"悲秋"叠加,时间感和季节感双重放大这种怅惘——就像现代人熬夜刷手机等一条不来的消息,窗外秋风一吹,心里更空了。
巧妙之处:
1. 用自然隐喻人心:秋天草木凋零,本就容易引发愁绪,而"云中君"这个缥缈的形象,让这种愁有了具体寄托——可能是错过的爱情、未达成的理想,甚至是对生命短暂的感慨。
2. 画面感极强:短短十个字,有仰望的动作、无果的寻找、漫长的夜晚、沙沙的秋叶声,像一帧电影镜头,让读者瞬间共情。
现代启示:
它捕捉了一种永恒的人类体验——渴望与幻灭。今天的人可能不会说"悲秋",但会在加班后的深夜、分手后的雨天,体会到同样的情绪。诗句的魅力就在于,它把这种抽象的感受,凝练成了所有人都能看懂的画面。
马戴
马戴(799—869),字虞臣,唐定州曲阳(今陕西省华县)人。晚唐时期著名诗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