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月卖新丝,五月粜新谷。

出自 唐代 聂夷中 《咏田家》

译文二月还未开始养蚕,就已成为抵债之物;五月谷未成熟,新谷已忍痛卖出。

注释粜:出卖谷物。

赏析此句写出了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被迫借贷的悲惨境地,“二”“五”月极言时间之早,说明农民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,“卖”“粜”状其只出不入,深刻反映了农民的辛酸血泪史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用大白话讲,就是农民二月贱卖刚抽的蚕丝,五月低价抛售新收的稻谷。看似简单两件事,背后藏着大智慧。

1. 时间差里的生存困境
农民不等蚕丝织成绸缎、稻谷囤到高价就急着卖,就像今天有人刚发工资就低价转让购物卡。不是因为傻,而是穷得等不起——春荒要买粮,欠债要还钱,官府催税像催命。这种"割肉救急"的无奈,现在打工族月底借钱度日时都懂。

2. 古代版的"价格陷阱"
商人算准青黄不接时农民最缺钱,故意压价收购,相当于今天的"套路贷"。二月蚕还没结茧就预订新丝,五月稻子刚灌浆就买青苗,本质都是趁火打劫。现在某些网贷平台"砍头息""服务费",玩的还是老祖宗这套。

3. 跨越千年的民生叹息
诗人没说半个"苦"字,但"卖新丝""粜新谷"六个字就像两记闷拳:农民辛苦整年,最终贱卖劳动成果;商人转手囤积,秋后就能翻倍赚。这种剥削链至今没断,比如菜农地里白菜一毛,超市卖三块,中间商赚走的都是血汗钱。

这诗句厉害在:不用哭惨卖惨,就像用手机拍下老农蹲在收购站前的背影,发朋友圈都不配文字,但谁看了心里都咯噔一下。它把古代"三农问题"拍成了永不褪色的纪录片,让不同时代的人都能对号入座——打工人的信用卡账单、小摊贩的流水记录,都是这首诗的现代版脚注。

聂夷中

聂夷中 [唐](约公元八七一年前后在世),字坦之,唐末诗人,其籍贯有河东(今山西运城)人,河南(今河南洛阳)人两种历史记载。生卒年、生平均不详,约公元八七零年前后在世。咸通十二年(871)登第,官华阴尉。到任时,除琴书外,身无余物。其诗语言朴实,辞浅意哀。不少诗作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深刻揭露,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则寄予极为深切的同情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