况萧索、青芜国。

出自 宋代 周邦彦 《大酺·春雨》

对宿烟收,春禽静,飞雨时鸣高屋。墙头青玉旆,洗铅霜都尽,嫩梢相触。润逼琴丝,寒侵枕障,虫网吹黏帘竹。邮亭无人处,听檐声不断,困眠初熟。奈愁极顿惊,梦轻难记,自怜幽独。
行人归意速。最先念、流潦妨车毂。怎奈向、兰成憔悴,卫玠清羸,等闲时、易伤心目。未怪平阳客,双泪落、笛中哀曲。况萧索、青芜国。红糁铺地,门外荆桃如菽。夜游共谁秉烛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“况萧索、青芜国”用白话可以理解为:“更何况在这荒凉冷清、杂草丛生的地方”。

拆解分析:
1. “况”是递进语气,类似“更何况”,暗示前文已铺垫某种低落情绪,这里进一步加重。
2. “萧索”直接点出环境的寂寥——可能是无人烟的破败,或是人心里的孤寂感。
3. “青芜国”用比喻手法,把长满野草的地方称作“国”,既突出荒芜范围之大(像一个小王国),又带点讽刺或无奈——本该繁华的“国”,如今只剩杂草。

为何动人?
- 画面感强:六个字就让人想到废墟、野草、无人打理的凄凉场景。
- 情感共鸣:不用直接说“我好惨”,而是借荒草写孤独,含蓄却有力量。
- 留白空间:没说具体是谁的“国”,读者能代入自己的经历,比如怀才不遇、故园荒废等。

类似表达参考
现代人可以说“这地方冷清得像被世界遗忘的角落”,但古文更凝练,用“青芜国”三字就把荒芜和讽刺都装进去了。

周邦彦

周邦彦(1056年-1121年),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,字美成,号清真居士,汉族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历官太学正、庐州教授、知溧水县等。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,提举大晟府。精通音律,曾创作不少新词调。作品多写闺情、羁旅,也有咏物之作。格律谨严。语言典丽精雅。长调尤善铺叙。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。旧时词论称他为“词家之冠”。有《清真集》传世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