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连三楚,天低四野,乔木依前,临路敧斜。

出自 宋代 周邦彦 《西平乐·稚柳苏晴》

元丰初,予以布衣西上,过天长道中。后四十余年,辛丑正月,避贼复游故地。感叹岁月,偶成此词。

稚柳苏晴,故溪歇雨,川迥未觉春赊。驼褐寒侵,正怜初日,轻阴抵死须遮。叹事逐孤鸿尽去,身与塘蒲共晚,争知向此,征途迢递,伫立尘沙。念朱颜翠发,曾到处,故地使人嗟。
道连三楚,天低四野,乔木依前,临路敧斜。重慕想、东陵晦迹,彭泽归来,左右琴书自乐,松菊相依,何况风流鬓未华。多谢故人,亲驰郑驿,时倒融尊,劝此淹留,共过芳时,翻令倦客思家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苍茫辽阔的江南秋景图,用四个镜头层层展开:

1. "道连三楚"——道路延伸向远方
像电影航拍镜头,从高空俯瞰一条大路贯穿"三楚"大地(古代湖北湖南一带),让人瞬间感受到空间的壮阔。道路的延伸感暗示旅人的漂泊,为全诗奠定苍凉基调。

2. "天低四野"——天地相接的压迫感
用"低"字把天空拉近地面,乌云压境的画面立刻鲜活起来。四野(四面八方)的天地交界处模糊不清,营造出暴雨将至的窒息感,这种夸张手法让人身临其境。

3. "乔木依前"——老树的坚守
镜头推近到路旁高大的古树(乔木),"依前"二字用得巧妙:既说树木保持原貌,又暗含"它们早就在这里见证变迁"的沧桑感。老树成为时间见证者,与短暂的人类行程形成对比。

4. "临路敧斜"——风雨中的动态美
最精妙的是"敧斜"(倾斜)这个动态描写,让整幅画活了起来:可能是风雨摧折,也可能是老树自然生长造成的歪斜。这种不完美的姿态反而赋予画面生命力,就像被风掀动的画卷一角。

全诗妙在"以景说情":看似写景,实则通过道路、阴云、老树这些意象,自然流露出人生旅途的孤寂与无常。二十个字里有广角有特写,有静态有动态,像一组电影蒙太奇,把江南秋景的苍劲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。特别是"敧斜"这个细节,让宏伟的景观突然有了人情味,仿佛老树在向过客点头致意。

周邦彦

周邦彦(1056年-1121年),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,字美成,号清真居士,汉族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历官太学正、庐州教授、知溧水县等。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,提举大晟府。精通音律,曾创作不少新词调。作品多写闺情、羁旅,也有咏物之作。格律谨严。语言典丽精雅。长调尤善铺叙。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。旧时词论称他为“词家之冠”。有《清真集》传世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