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之否也敢自逸?
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,令朱君为之。石门者,名山者,名山也,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,留之山中,其石相望。君至而为亭,悉取古今之刻,立之亭中,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某,使记其作亭之意。
夫所以作亭之意,其直好山乎?其亦好观游眺望乎?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?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?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?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。广大茂美,万物附焉以生,而不自以为功者,山也。好山,仁也。去郊而适野,升高以远望,其中必有慨然者。《书》不云乎:予耄逊于荒。《诗》不云乎:驾言出游,以写我忧。夫环顾其身无可忧,而忧者必在天下,忧天下亦仁也。人之否也敢自逸?至即深山长谷之民,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,以求其疾忧,其有壅而不闻者乎?求民之疾忧,亦仁也。政不有小大,不以德则民不化服。民化服,然后可以无讼。民不无讼,令其能休息无事,优游以嬉乎?古今之名者,其石幸在,其文信善,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,成人之名而不夺其志,亦仁也。作亭之意,其然乎?其不然乎?
现代解析
“人之否也敢自逸?”这句话直白来说就是: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处境都搞不清楚,怎么敢放纵享乐?
它像一记警钟,提醒我们两个关键点:
1. 认清现实是底线
就像开车要先看导航,如果连自己在哪里都不知道就猛踩油门,迟早会翻车。这句话批评那些浑浑噩噩过日子的人——工作没着落却挥霍钱财,健康亮红灯还熬夜玩乐,本质上都是对自身危机的逃避。
2. 清醒比安逸更重要
古人用"敢"这个字特别犀利——不是"能不能",而是"配不配"。好比考试挂科的学生没资格打游戏,真正的成年人会先解决生存问题,再考虑享受。这种态度在今天依然适用:刷短视频逃避现实?不如先把手头的麻烦事处理干净。
这句话的精髓在于戳破了人性弱点:我们总想用暂时的快乐掩盖问题。但它更给出了解药——把自己从"否"(困境)中拽出来,才是获得长久心安的前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