欲掩香帏论缱绻。

出自 宋代 柳永 《菊花新·欲掩香帏论缱绻》

欲掩香帏论缱绻。先敛双蛾愁夜短。催促少年郎,先去睡、鸳衾图暖。
须臾放了残针线。脱罗裳、恣情无限。留取帐前灯,时时待、看伊娇面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充满柔情蜜意的私密场景,用生活化的画面传递出含蓄的情感。

“欲掩香帏”就像轻轻拉上带着香气的床帐,这个动作本身带着小心翼翼的温柔。我们可以想象一对恋人准备放下帷帐营造独处空间时,那种既害羞又期待的心情。这里的“香”字用得巧妙,不仅让人闻到熏香的气息,更暗示了氛围的旖旎美好。

“论缱绻”则是用婉转的方式说情话。就像现代人关上房门说悄悄话,古人用“缱绻”这个词来形容缠绵不舍的情态,比直白说“谈情说爱”更含蓄动人。两个字就包含了千言万语的爱意,让人感受到情人间那种说不完、道不尽的亲密。

整句诗最妙的是“欲”字透露的心理活动——帷帐将掩未掩的瞬间,把恋人既想独处又带羞涩的矛盾心情捕捉得恰到好处。就像电影的特写镜头,通过一个日常动作,让我们看到了古典爱情里那种欲说还休的含蓄美。

柳永

柳永,(约987年—约1053年)北宋著名词人,婉约派代表人物。汉族,崇安(今福建武夷山)人,原名三变,字景庄,后改名永,字耆卿,排行第七,又称柳七。宋仁宗朝进士,官至屯田员外郎,故世称柳屯田。他自称“奉旨填词柳三变”,以毕生精力作词,并以“白衣卿相”自诩。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,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,创作慢词独多。铺叙刻画,情景交融,语言通俗,音律谐婉,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,人称“凡有井水饮处,皆能歌柳词”,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,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,代表作 《雨霖铃》《八声甘州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