步时民贫,以男女相质,久不得赎,尽没为隶。
罗池庙者,故刺史柳侯庙也。柳侯为州,不鄙夷其民,动以礼法,三年,民各自矜奋,曰:“兹土虽远京师,吾等亦天氓,今天幸惠仁侯,若不化服,我则非人。”于是老少相教语,莫背侯令。凡有所为,于其乡间,及于其家,皆曰:“吾侯闻之,得无不可于意否?”莫不忖度而后从事。凡令之期,民勤趋之,无有后先,必以其时。于是民业有经,公无负租,流逋四归,乐生兴事;宅有新屋,步有新船,池园洁修,猪牛鸭鸡,肥大蕃息;子严父诏,妇顺夫指,嫁娶葬送,各有条法;出相弟长,入相慈孝。
步时民贫,以男女相质,久不得赎,尽没为隶。我侯之至,按国之故,以佣除本,悉夺归之。大修孔子庙,城郭巷道,皆治使端正。树以名木,柳民既皆悦喜。尝与其部将魏感、谢宁、欧阳翼饮酒驿亭,谓曰:“吾弃于时,而寄于此,与若等好也。明年吾将死,死而为神,后三年,为庙祀我。”及期而死。
三年孟秋辛卯,侯降于州之后堂,欧阳翼等见而拜之。其夕梦翼而告曰:“馆我于罗池。”其月景辰庙成,大祭。过客李仪醉酒,慢侮堂上,得疾,扶出庙门即死。
明年春,魏忠、欧阳翼使谢宁来京师,请书其事于石。余谓柳侯,生能泽其民,死能惊动福祸之,以食其土,可谓灵也已。作迎享送神诗,遗柳民,俾歌以祀焉,而并刻之。
柳侯,河东人,讳宗元,字子厚。贤而有文章,尝位于朝光显矣。已而摈不用。其辞曰:
荔子丹兮蕉黄,杂肴蔬兮进侯堂。侯之船兮两旗,度中流兮,风泊之待。侯不来兮,不知我悲。
侯乘驹兮入庙,慰我民兮,不嚬以笑。鹅之山兮柳之水,桂树团团兮白石齿齿。侯朝出游兮暮来归,春与猿吟兮,秋鹤与飞。北方之人兮,为侯是非。千秋万岁兮,侯无我违。福我兮寿我,驱厉鬼兮山之左。下无苦湿兮高无干,秔稌充羡兮,蛇蛟结蟠。我民报事兮,无怠其始,自今兮钦于世世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话描述的是古代穷苦百姓在走投无路时的悲惨遭遇:
1. 背景:古代老百姓生活艰难("步时民贫"),遇到灾荒或战乱时连饭都吃不上。
2. 残酷现实:穷到极点时,父母只能把儿女抵押给富人换钱("以男女相质"),就像现代人抵押房子借钱一样,只不过抵押的是亲骨肉。
3. 悲剧结局:因为长期还不起债("久不得赎"),这些被抵押的孩子最终都沦为奴隶("尽没为隶"),永远失去自由身。
这句话的震撼力在于:
- 用短短20个字就勾勒出古代"卖儿鬻女"的社会惨状
- "尽没为隶"四个字像刀刻般深刻,让人看到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
- 通过抵押子女这个具体事例,反映出整个底层人民的绝望处境
就像现代新闻报道中"因还不起网贷家破人亡"的案例一样,这句话让我们穿越千年,依然能感受到穷人在强权面前的无力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