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句诗用大雁的迁徙来比喻人生的奔波,画面感极强。
“南来北往随征雁”就像镜头跟拍一群候鸟,它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年复一年长途跋涉。这里用大雁暗指那些背井离乡讨生活的人——可能是戍边的士兵、赶考的学子,或是奔波各地的商贩。一个“随”字道出无奈,仿佛人被命运推着走,像大雁一样身不由己。
“行路艰难”四字突然把镜头拉近,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壮阔的雁阵,而是具体的人:磨破的草鞋、冻裂的手指、深夜独对篝火的叹息。没有夸张的形容词,反而用最朴实的语言戳中人心,让人想起自己为生活咬牙坚持的时刻。
妙在诗人没说“我心酸楚”,但通过大雁与行路的意象,让每个为生活打拼的人都能代入自己的故事。这种含蓄的表达,比直接哭惨更有力量,就像我们今天说“生活不易”时,往往会用“搬砖”“社畜”来代称一样生动。
张可久
张可久(约1270~1348以后)字小山(一说名伯远,字可久,号小山)(《尧山堂外纪》);一说名张可久肖像(林晋生作)可久,字伯远,号小山(《词综》);又一说字仲远,号小山(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),庆元(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)人,元朝重要散曲家,剧作家,与乔吉并称“双壁”,与张养浩合为“二张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