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江湖的生动画面,传递着漂泊者的孤寂与洒脱。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感受它的美:
1. 画面如电影镜头
"西风雁行"是仰视的天空镜头——秋风里大雁列队南飞;"清溪渔唱"切换成俯视的近景——清澈溪边有渔夫哼着小调。一远一近,一动一静,像水墨画般展开空间感。
2. 声音里的情绪
风吹雁鸣是自然的呼啸,渔歌是人间的烟火声。这两种声音交织时,诗人却说"吹恨入沧浪",仿佛西风把人的愁绪都吹进了滚滚江水。这里用流水声暗示愁绪的绵长。
3. 洒脱的人生态度
"沧浪"在古诗中常象征隐逸生活(如"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缨")。把愁恨抛进江水的动作,透着江湖客的潇洒——不沉溺于伤感,而是将情绪托付给广阔天地。
整句妙在把孤独感写得开阔:雁阵、溪流、沧浪这些大景象,稀释了个人愁绪,最终呈现出一种带着寂寥却又自由的生命姿态。就像现代人看着高铁窗外风景时,那种既孤独又释然的感觉。
张可久
张可久(约1270~1348以后)字小山(一说名伯远,字可久,号小山)(《尧山堂外纪》);一说名张可久肖像(林晋生作)可久,字伯远,号小山(《词综》);又一说字仲远,号小山(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),庆元(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)人,元朝重要散曲家,剧作家,与乔吉并称“双壁”,与张养浩合为“二张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