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壮观的画面:高耸入云的飞来峰上有一座极高的塔,听说在鸡鸣时分(清晨)站在塔顶就能看到太阳升起。
它的魅力在于用简洁的语言传递出两个层次的美:
1. 视觉的震撼——"千寻塔"(古代一寻约八尺)用夸张的数字让人瞬间感受到塔的巍峨,仿佛与山峰一同刺破云霄。
2. 时间的诗意——"鸡鸣见日升"把平凡的日常景象(鸡叫、日出)与高山之巅的特殊视角结合,传递出一种超越平凡生活的开阔感。
精髓在于:人站在极高的地方,就能突破寻常的视野限制,看到更早的光明。这种描写既可以是真实的登山观日体验,也暗含"登高望远"的人生哲理——换个高度看世界,就能发现新的可能。
王安石
王安石(1021年12月18日-1086年5月21日),字介甫,号半山,谥文,封荆国公。世人又称王荆公。汉族,北宋抚州临川人(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),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、改革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欧阳修称赞王安石:“翰林风月三千首,吏部文章二百年。老去自怜心尚在,后来谁与子争先。”传世文集有《王临川集》、《临川集拾遗》等。其诗文各体兼擅,词虽不多,但亦擅长,且有名作《桂枝香》等。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《泊船瓜洲》中的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