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民何由得处所,与兹鱼鸟相谐熙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画面,像朋友一样自在相处。
诗人用“鱼鸟”代表自然界的小生命,它们在水里游、在天上飞,无忧无虑。而“生民”(老百姓)却像无家可归的流浪者,找不到安身之处。诗人忍不住发问:普通人怎样才能像鱼和鸟一样,活出自由自在的状态?
背后的深意是:
1. 对现实的不满:暗指当时社会动荡,百姓流离失所,连鱼鸟都不如。
2. 对平等的渴望:人本应和自然生灵一样,拥有生存的权利和简单的快乐。
3. 理想的生活:真正的幸福,是人和自然互不打扰,各自安好,像邻居般和睦。
诗人用鱼鸟的“谐熙”(和谐欢乐)反衬人间的苦难,短短两句,既有对现实的批判,又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读来让人心生共鸣。
王安石
王安石(1021年12月18日-1086年5月21日),字介甫,号半山,谥文,封荆国公。世人又称王荆公。汉族,北宋抚州临川人(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),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、改革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欧阳修称赞王安石:“翰林风月三千首,吏部文章二百年。老去自怜心尚在,后来谁与子争先。”传世文集有《王临川集》、《临川集拾遗》等。其诗文各体兼擅,词虽不多,但亦擅长,且有名作《桂枝香》等。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《泊船瓜洲》中的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