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中历历来时路。

出自 宋代 苏轼 《木兰花令·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》

译文梦中来时的路是那么清晰地出现在眼前。

注释历历:清楚明白。

赏析这句诗通过描绘梦境中重历旧路的情景,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深深怀念与感慨。梦中之路清晰如昨,而现实却已物是人非,引人无限遐想与感怀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话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,记录着梦中不断重播的人生片段。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它的魅力:

1. 画面感:用"历历"这个叠词,就像电影慢镜头回放,让梦中每个细节都清晰可见。那些走过的路、经历的事,在梦里被一帧帧重现,比现实更鲜活。

2. 矛盾美:明明是在睡觉,却比清醒时看得更清楚。这种反差道出了记忆的奇妙——有些事白天想不起,梦里反而纤毫毕现,就像大脑在帮我们整理记忆抽屉。

3. 人生隐喻:那些反复出现的"来时路",其实是刻在心底的重要经历。可能是难忘的遗憾、未完成的心愿,或是人生关键的转折点,它们会通过梦境提醒我们:这些经历塑造了现在的你。

就像我们常说的"日有所思夜有所梦",这句话用诗意的语言,说出了每个人都体验过却难以形容的感受——那些在深夜自动播放的往事,正是我们内心最真实的牵挂。

苏轼
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、比喻,艺术表现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论画主张神似,提倡“士人画”。著有《苏东坡全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