虫声泣露惊秋枕,罗帏泪湿鸳鸯锦。

出自 宋代 秦观 《菩萨蛮·虫声泣露惊秋枕》

虫声泣露惊秋枕,罗帏泪湿鸳鸯锦。独卧玉肌凉,残更与恨长。
阴风翻翠幔,雨涩灯花暗。毕竟不成眠,鸦啼金井寒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独处的伤感场景,用极简的笔墨勾勒出浓郁的孤寂氛围。

"虫声泣露"四字就妙不可言:秋虫的鸣叫本属自然,但用"泣"字拟人化,让虫鸣仿佛带着哭腔,连夜晚的露水都成了它的泪水。这种通感手法让整个画面瞬间活起来,读者仿佛能听见带着湿气的啜泣声。

"惊秋枕"更显精妙——不是人被惊醒,而是枕头沾染了秋意显得冰凉,这种细微的身体感受,把无形的秋寒写得可触可感。罗帐(罗帏)被泪水浸湿的细节,用"鸳鸯锦"这个意象形成强烈反差:绣着恩爱鸳鸯的锦被,此刻却浸满孤独的泪水,这种对比让寂寞感更锥心刺骨。

全句没有直接说"我很难过",但通过虫鸣拟人、枕头知秋、泪湿锦被这三个层层递进的画面,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那种浸透在秋夜里的孤独。这种借景抒情的含蓄表达,正是古典诗词最动人的魅力所在。

秦观

秦观(1049-1100)字太虚,又字少游,别号邗沟居士,世称淮海先生。汉族,北宋高邮(今江苏)人,官至太学博士,国史馆编修。秦观一 生坎坷,所写诗词,高古沉重,寄托身世,感人至深。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,多有遗迹。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,丽水的秦少游塑像、淮海先生祠、莺花亭;青田的秦学士祠;湖南郴州三绝碑;广西横县的海棠亭、醉乡亭、淮海堂、淮海书院等。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,墓碑上书“秦龙图墓”几个大字。有秦家村、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