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道投鞭飞渡,忆昔鸣髇血污,风雨佛狸愁。
出自 宋代 辛弃疾 《水调歌头·舟次扬州和人韵》
译文谁说苻坚的士兵投鞭就能截断江流,想当年冒顿谋杀生父,响箭上染满血迹,佛狸南侵在风雨中节节败退,最终也死在他自己的亲信手里。
注释投鞭飞渡:用投鞭断流事;此喻完颜亮南侵时的嚣张气焰,并暗示其最终败绩。鸣髇:即鸣镝,是一种响箭,射时发声。血污:指死于非命。佛狸:后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,曾率师南侵,此借指金主完颜亮。
赏析此句借历史典故,对往昔战争场景进行追忆,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之事,抒发对历史变迁、兴衰无常的感慨,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时局势的忧虑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词描绘了战争中的豪情与残酷,用生动的画面感传递历史沧桑。我们可以分三部分理解:
1. "谁道投鞭飞渡"——用"投鞭断流"的典故(前秦苻坚夸口百万大军能把马鞭扔进长江阻断水流),表现军队势不可挡的气势,反问句式更凸显这种自信。
2. "忆昔鸣髇血污"——笔锋突转,回忆战场惨状。"鸣髇"指响箭呼啸,"血污"直接呈现血肉横飞的场景,短短六字让读者仿佛听见箭鸣、闻到血腥。
3. "风雨佛狸愁"——以自然景象收尾,"佛狸"是北魏太武帝的小名,这里代指敌方首领。风雨交加中敌酋愁容满面,暗示侵略者终将失败的历史规律。
三句层层递进:从出征时的豪迈,到战斗的惨烈,再到敌人败亡的必然。作者用"飞渡"的动感与"血污"的惨烈形成强烈对比,最后用风雨意象烘托历史沧桑感,让读者在壮阔画面中感受到战争的双重性——既有人定胜天的豪情,也有生灵涂炭的沉重。
辛弃疾
辛弃疾(1140-1207),南宋词人。原字坦夫,改字幼安,别号稼轩,汉族,历城(今山东济南)人。出生时,中原已为金兵所占。21岁参加抗金义军,不久归南宋。历任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浙东安抚使等职。一生力主抗金。曾上《美芹十论》与《九议》,条陈战守之策。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,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,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;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。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,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。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,后被弹劾落职,退隐江西带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