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之于山,兽不能走。吹之于水,鱼不能游。

出自 唐代 牛殳 《琵琶行》

何人劚得一片木,三尺春冰五音足。
一弹决破真珠囊,迸落金盘声断续。
飘飘飖飖寒丁丁,虫豸出蛰神鬼惊。
秋鸿叫侣代云黑,猩猩夜啼蛮月明。
潏潏汩汩声不定,胡雏学汉语未正。
若似长安月蚀时,满城敲鼓声噒噒。
青山飞起不压物,野水流来欲湿人。
伤心忆得陈后主,春殿半酣细腰舞。
黄莺百舌正相呼,玉树后庭花带雨。
二妃哭处山重重,二妃没后云溶溶。
夜深霜露锁空庙,零落一丛斑竹风。
金谷园中草初绿,石崇一弄思归曲。
当时二十四友人,手把金杯听不足。
又似贾客蜀道间,千铎万磬鸣空山。
未若此调呦呦兮啁啁,嘈嘈兮啾啾。
引之于山,兽不能走。吹之于水,鱼不能游。
方知此艺不可有,人间万事凭双手。
若何为我再三弹,送却花前一尊酒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古文用比喻的手法,讲的是某种强大力量或技巧的绝对掌控力。我们可以拆解为两个生活化的场景:

1. "引之于山,兽不能走"——好比一个高超的驯兽师把野兽引到特定地形(比如三面环山的峡谷),再凶猛的动物也无路可逃。这里强调的是对地形的精准利用,就像下棋高手提前布好局。

2. "吹之于水,鱼不能游"——想象有人对着池塘吹气,看似不可能的事情,但如果是冬天吹气成冰,鱼自然被困住。这里突出的是用特殊方法改变环境,让原本灵活的东西失去优势。

核心魅力在于:用不可能的场景(吹气困鱼)来反衬真本事。就像现在说"能让飞鸟停在空中",不是真有魔法,而是形容这人懂鸟类的习性,能用食物或哨声控制鸟群。古人用这种夸张对比告诉我们:真正的能力不在于蛮力,而在于找到关键点,四两拨千斤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