蓟城通漠北,万里别吾乡。

出自 唐代 李颀 《古塞下曲》

行人朝走马,直指蓟城傍。
蓟城通漠北,万里别吾乡。
海上千烽火,沙中百战场。
军书发上郡,春色度河阳。
袅袅汉宫柳,青青胡地桑。
琵琶出塞曲,横笛断君肠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苍凉壮阔的远行图景。"蓟城"是古代北方边塞城市(今北京一带),"通漠北"三个字像打开一扇门,瞬间将视线拉向荒凉的蒙古高原。两个地名之间不用动词连接,却让人仿佛看到一条蜿蜒向北的驿道,这种留白手法比直说"通往"更有画面感。

"万里别吾乡"用最直白的数字和动作传递复杂情感。"万里"不仅是距离,更是心理上难以跨越的鸿沟;"别"字干脆利落,没有痛哭流涕的描写,反而更能体现决绝中的不舍。最妙的是"吾乡"这个称呼,不说具体地名,让每个离家的游子都能代入自己的故乡。

整体来看,诗人用地理空间的巨大反差(边城→大漠)烘托人生境遇的转变(故乡→异乡),像电影镜头般由近拉远。二十个字里既有地图的广度,又有情感的深度,普通人读来既能想象黄沙漫天的景象,又能体会"从此故乡只有冬夏,再无春秋"的怅惘。

李颀

李颀(690-751),汉族,东川(今四川三台)人(有争议),唐代诗人。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。开元十三年进士,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,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,风格豪放,慷慨悲凉,七言歌行尤具特色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