象龙唤不应,竹龙起行雨。
象龙唤不应,竹龙起行雨。
联绵十车辐,伊轧百舟橹。
转此大法轮,救汝旱岁苦。
横江锁巨石,溅瀑叠城鼓。
神机日夜运,甘泽高下普。
老农用不知,瞬息了千亩。
抱孙带黄犊,但看翠浪舞。
余波及井臼,春玉饮酡乳。
江吴夸七蹋,足茧腰背偻。
此乐殊未知,吾归当教汝。
联绵十车辐,伊轧百舟橹。
转此大法轮,救汝旱岁苦。
横江锁巨石,溅瀑叠城鼓。
神机日夜运,甘泽高下普。
老农用不知,瞬息了千亩。
抱孙带黄犊,但看翠浪舞。
余波及井臼,春玉饮酡乳。
江吴夸七蹋,足茧腰背偻。
此乐殊未知,吾归当教汝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求雨场景,用两种"龙"的对比来讲人与自然的关系。
前半句"象龙唤不应"说的是人们用泥土塑成龙的形状来祈雨(古代一种祭祀仪式),但这条假龙毫无反应——这里用拟人化的"不应"二字,既点出干旱的严峻,又暗含对徒有形式的祭祀的无奈。
后半句"竹龙起行雨"突然转折:当人们用竹筒做成的水车(也叫竹龙)开始灌溉时,真正的"雨水"反而来了。一个"起"字让竹龙活了起来,与前半句的呆板泥龙形成鲜明对比。
全诗的精妙在于:
1. 用两种"龙"的对比,揭示"实干比形式更重要"的道理
2. "不应"与"起"的动词对比,静与动的转换充满戏剧性
3. 把农业灌溉工具比作"龙",既保留神秘感又歌颂人力胜天
就像今天我们说的"与其烧香拜佛,不如动手修渠",古人用诗意的比喻讲透了务实精神。
张孝祥
张孝祥(1132年-1169年),字安国,号于湖居士,汉族,简州(今属四川)人,生于明州鄞县。宋朝词人。著有《于湖集》40卷、《于湖词》1卷。其才思敏捷,词豪放爽朗,风格与苏轼相近,孝祥“尝慕东坡,每作为诗文,必问门人曰:‘比东坡如何?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