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芦掩映清江下,斜缆着钓鱼艖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江南水乡画面,用简单的意象传递出悠然自得的生活气息。
1. "黄芦掩映清江下":
金黄的芦苇丛半遮半掩地立在清澈的江边,芦苇的暖色与江水的冷色形成对比,既点明了秋天的季节感,又让画面有了层次。芦苇随风轻摇的动感,让静态的江水显得更生动。
2. "斜缆着钓鱼艖":
一条小船歪歪斜斜地系在岸边,"斜缆"这个动作显得随意自然,暗示渔民可能刚结束劳作正在休息。"钓鱼艖"(小渔船)点出这是普通渔人的生活场景,没有刻意修饰,反而显得真实亲切。
3. 整体魅力:
诗人用最朴实的语言捕捉日常瞬间——就像我们随手拍下的生活照片。黄芦苇、清江水、斜靠的小船,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闲适的意境,让读者仿佛能听到芦苇沙沙声、闻到江水的气息,感受到渔人劳作后的放松。这种"平凡中见诗意"的写法,正是古典诗歌打动人心的地方。
关汉卿
关汉卿(约1220年──1300年),元代杂剧作家。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,“元曲四大家”之首。号已斋(一作一斋)、已斋叟。汉族,解州人(今山西省运城),与马致远、郑光祖、白朴并称为“元曲四大家”。以杂剧的成就最大,一生写了60多种,今存18种,最著名的有《窦娥冤》;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,如:《单刀会》、《单鞭夺槊》、《西蜀梦》等;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、套数10多首。关汉卿塑造的“我却是蒸不烂、煮不熟、捶不匾、炒不爆、响珰珰一粒铜豌豆”(〈不伏老〉)的形象也广为人称,被誉“曲家圣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