湘江千岁未为陵,水底鱼龙应识字。

出自 唐代 鲍溶 《襄阳怀古》

襄阳太守沉碑意,身后身前几年事。
湘江千岁未为陵,水底鱼龙应识字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湘江的永恒和神秘。前一句“湘江千岁未为陵”意思是:湘江流淌千万年,河道始终没变成陆地。这里用“千岁”这个远超人类寿命的时间单位,突出自然力量的强大和持久,反衬人类生命的短暂。

后一句“水底鱼龙应识字”更妙:诗人想象江水深处的鱼龙(传说中的水生神兽)应该都认识字。这种违反常识的想象有两层妙处:一是用鱼龙的“识字”暗示湘江承载了无数文人故事,就像一本浸在水里的史书;二是把无形的文化传承,转化成鱼龙“识字”的生动画面,让抽象概念变得可感。

整体来看,诗人通过时空的强烈对比(永恒的自然vs短暂的人类)和超现实的想象(识字的鱼龙),既赞美了湘江的亘古流淌,又暗喻这条江水见证的文化记忆。就像我们现在说“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”一样,古人用更诗意的表达,把一条江变成了穿越时空的文化符号。

鲍溶

鲍溶,字德源,生卒年、籍贯不详,元和四年进士,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。晚唐诗人、诗论家张为著《诗人主客图》,尊鲍溶为“博解宏拔主”.将他与“广大教化主”白居易、“高古奥逸主”孟云卿、“清奇雅正主”李益、“清奇僻苦主”盂郊、“瑰奇美丽主”武元衡并列。为“六主”之一。宋代欧阳修、曾巩等对他的诗歌也颇为欣赏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