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晚颇欲归,主人若见留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场景:天色已晚,客人想告辞回家,但心里又隐隐期待主人能热情挽留。短短十个字,把人际交往中那种微妙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。
我们都有过类似体验:去朋友家做客,到了该走的时候,嘴上说着"该回去了",脚步却挪得慢吞吞的。这种矛盾心理背后,既包含着对主人的尊重(不想打扰太久),又藏着对温暖的留恋(希望对方真心挽留)。诗人用"颇欲归"的"颇"字,精准传达出这种七分想走、三分想留的纠结。
更妙的是后半句"若见留",用一个"若"字勾勒出小心翼翼的期待。不是直接说"希望主人留我",而是含蓄地设想"如果主人要留我...",这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,特别符合我们东方人讲究体面、不直来直去的交往智慧。
整句话就像个充满人情味的小镜头:夕阳西下,茶已喝过几巡,客人半起身作别,眼睛却悄悄观察主人的反应。我们读着读着,仿佛能看见主人连忙按住客人的手说"急什么,再坐会儿",这种宾主尽欢的温馨感,正是这句话穿越千年依然动人的秘密。
杨万里
杨万里(1127年10月29日-1206年6月15日),字廷秀,号诚斋。吉州吉水(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)人。南宋著名诗人、大臣,与陆游、尤袤、范成大并称为“中兴四大诗人”。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“诚斋”二字,故学者称其为“诚斋先生”。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,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,被誉为一代诗宗。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、清新自然,富有幽默情趣的“诚斋体”。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,且以此见长。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、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。著有《诚斋集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