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上千烽火,沙中百战场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宏大而苍凉的战争图景,用两个简练的画面传递出战争的残酷与悲壮。
"海上千烽火"像电影镜头般拉开视野:辽阔的海面上,无数烽火台同时燃起警报的狼烟,火光连成一片。这里用"千"不是实数,而是强调战争规模之大——整片海域都陷入紧急战备,危机四伏的压迫感扑面而来。
"沙中百战场"镜头突然切到近景:干燥的荒漠中,沙土掩埋着无数曾经的战场。一个"百"字道出这是反复争夺的杀戮之地,黄沙下不知重叠着多少骸骨。沙粒的流动感更暗示着时间流逝,无论当年多么惨烈的战斗,最终都被风沙掩埋。
这两句的精妙在于:1)用"海"和"沙"两个极端环境,暗示战争无处不在;2)"千烽火"是动态的危机,"百战场"是静态的伤痕,形成时空交织的立体画面;3)没有直接写人,但通过烽火台无人自燃、沙中埋骨的设计,更凸显人在战争中的渺小。就像用空荡荡的战后废墟来反衬战争残酷,比直接描写厮杀更震撼人心。
李颀
李颀(690-751),汉族,东川(今四川三台)人(有争议),唐代诗人。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。开元十三年进士,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,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,风格豪放,慷慨悲凉,七言歌行尤具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