欲寄君衣君不还,不寄君衣君又寒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妻子给远方丈夫寄冬衣时的矛盾心理,像极了一个现代人发微信前反复删改的纠结状态。
核心矛盾在于:
1. 寄衣服→怕丈夫觉得"家里都给我送衣服了,不用急着回家"
2. 不寄衣服→又担心丈夫受冻
短短14个字里藏着三层精妙:
① 生活化场景:选取寄衣服这个古代留守家庭最常见的日常,比直接说"我想你"更真实动人
② 循环纠结:"寄与不寄"形成闭环,像钟摆一样晃出绵绵思念
③ 留白艺术:不提"思念"二字,但每个字都在说牵挂,如同我们现代人发朋友圈"北京的枫叶红了"其实是想念远方的人
这种心理至今鲜活:就像打视频电话时,既想问问对方近况,又怕打扰对方工作;既想表达关心,又怕显得粘人。古人用寄衣服的纠结,道出了所有异地牵挂者共有的甜蜜烦恼。
姚燧
姚燧(1238年~1313年),字端甫,号牧庵,河南洛阳(今河南洛阳)人。 元朝文学家。官翰林学士承旨、集贤大学士。能文,与虞集并称。所作碑志甚多,大都为歌颂应酬之作。原有集,已散失,清人辑有《牧庵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