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殿秋砧响夜阑,霜深犹忆御衣寒。

出自 唐代 王昌龄 《长信怨五首》

金井梧桐秋叶黄,珠帘不卷夜来霜。
熏笼玉枕无颜色,卧听南宫清漏长。

高殿秋砧响夜阑,霜深犹忆御衣寒。
银灯青琐裁缝歇,还向金城明主看。

奉帚平明金殿开,暂将团扇共徘徊。
玉颜不及寒鸦色,犹带昭阳日影来。

真成薄命久寻思,梦见君王觉后疑。
火照西宫知夜饮,分明复道奉恩时。

长信宫中秋月明,昭阳殿下捣衣声。
白露堂中细草迹,红罗帐里不胜情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个深秋夜晚的场景:高高的宫殿里传来阵阵捣衣声,夜深人静时听得格外清晰。虽然秋霜已浓,寒意刺骨,但捣衣人仍惦记着要为君王准备御寒的衣裳。

诗人通过两个画面传递出三层深意:
1. 听觉与触觉的碰撞:捣衣的"响"声与"霜深"的寒意形成感官对比,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
2. 身份的反差:普通宫人深夜劳作与君王穿衣保暖的对比,暗示阶级差异
3. 隐藏的温情:在森严的宫廷制度下,劳动者仍保持着对他人的关怀,这种人性光辉超越了等级界限

最妙的是"犹忆"二字,既写实(确实需要准备冬衣),又写情(劳动者下意识的牵挂),在冷硬的宫廷画面中注入了一丝人情味。这种以小见大、在平凡细节中展现深刻人性的写法,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。

王昌龄

王昌龄 (698— 756),字少伯,河东晋阳(今山西太原)人。盛唐著名边塞诗人,后人誉为“七绝圣手”。早年贫贱,困于农耕,年近不惑,始中进士。初任秘书省校书郎,又中博学宏辞,授汜水尉,因事贬岭南。与李白、高适、王维、王之涣、岑参等交厚。开元末返长安,改授江宁丞。被谤谪龙标尉。安史乱起,为刺史闾丘所杀。其诗以七绝见长,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,有“诗家夫子王江宁”之誉(亦有“诗家天子王江宁”的说法)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