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登汉家陵,南望长安道。

出自 唐代 王昌龄 《长歌行》

旷野饶悲风,飕飕黄蒿草。
系马倚白杨,谁知我怀抱。
所是同袍者,相逢尽衰老。
北登汉家陵,南望长安道。
下有枯树根,上有鼯鼠窠。
高皇子孙尽,千载无人过。
宝玉频发掘,精灵其奈何。
人生须达命,有酒且长歌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个人站在北方的高处眺望汉代皇陵,又转身向南遥望长安城的景象。它用最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两个经典画面:

1. 空间的对立统一
"北登"与"南望"形成方向上的对抗感,就像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同时看向两极。这种张力让人感受到观察者所处位置的枢纽性——他仿佛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界点上。

2. 时间的折叠艺术
汉代陵墓代表消逝的辉煌(过去),长安大道象征当下的都城(现在)。诗人用目光串联起两个时代,就像用望远镜同时看到不同时空的切片,产生"一眼千年"的穿越感。

3. 沉默的震撼力
全句没有直接抒情,但通过"登"和"望"两个动作,透露出观察者内心的苍茫感。就像我们站在古迹前拍照时,那种想说什么又说不出的复杂心情,都藏在取景框的沉默里。

这种写法类似现代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:两个看似普通的镜头组接在一起,就产生了超越画面本身的深刻意味。读者能从中读到自己对历史变迁、人世浮沉的感悟。

王昌龄

王昌龄 (698— 756),字少伯,河东晋阳(今山西太原)人。盛唐著名边塞诗人,后人誉为“七绝圣手”。早年贫贱,困于农耕,年近不惑,始中进士。初任秘书省校书郎,又中博学宏辞,授汜水尉,因事贬岭南。与李白、高适、王维、王之涣、岑参等交厚。开元末返长安,改授江宁丞。被谤谪龙标尉。安史乱起,为刺史闾丘所杀。其诗以七绝见长,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,有“诗家夫子王江宁”之誉(亦有“诗家天子王江宁”的说法)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