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者愿为蛾,烧死彼华膏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用飞蛾扑火的画面,道尽了人性中一种悲壮的执着。
表面意思:天寒地冻时,人竟羡慕扑火的飞蛾——宁可被灯油烧死,也要追逐那一点光和热。
深层内涵:
1. 绝境中的选择:人在极端困境下(如“寒者”),可能做出看似疯狂的决定。就像快冻死的人,明知火会灼伤,仍会扑向火焰取暖。
2. 代价与渴望:“烧死”代表巨大的代价,“华膏”(灯火)象征渴望的温暖或理想。诗人用极端对比,凸显追求背后的惨烈。
3. 悲壮的美感:飞蛾扑火常被嘲笑愚蠢,但这里反而赋予它尊严——为了一瞬的光明,甘愿付出生命,这种“向死而生”的勇气震撼人心。
现代启示:
- 理解他人的“不理性选择”,可能是我们未曾体会的绝望。
- 任何飞蛾扑火般的执着,背后都藏着未被满足的渴望。
这句诗的魅力,在于用残酷的画面,让我们看见人性中最脆弱又最坚韧的部分。
孟郊
孟郊,(751~814),唐代诗人。字东野。汉族,湖州武康(今浙江德清)人,祖籍平昌(今山东临邑东北),先世居洛阳(今属河南)。唐代著名诗人。现存诗歌500多首,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,代表作有《游子吟》。有“诗囚”之称,又与贾岛齐名,人称“郊寒岛瘦”。元和九年,在阌乡(今河南灵宝)因病去世。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