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水流春去欲尽,江潭落月复西斜。

出自 唐代 张若虚 《春江花月夜》

译文江水流逝,春天也随着江水消逝,江潭上的那轮落月又一次向西倾斜。

注释复西斜: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,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。

赏析此句语言优美,意境清幽,江水流春,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,也是游子的青春、幸福和憧憬,江潭落月之景,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江水与月色交织的动态画面,用最朴实的自然景象传递时光流逝的深意。

1. 画面感极强:前句"江水流春去欲尽"像电影镜头——江水裹挟着春天的气息不停奔涌,仿佛要把整个春天都冲走。后句"江潭落月复西斜"切换到特写:倒映在江面的月亮缓缓西沉,水面泛起细碎的光影。一动(江流)一静(月影)之间,形成视觉张力。

2. 时间的双重隐喻:江水代表永不回头的时光,"春去欲尽"暗指美好事物终将消逝;而月亮西斜既是夜尽天明的自然现象,又暗示人生暮年的到来。两个意象叠加,强化了"逝者如斯"的叹息。

3. 情感藏在景中:诗人没有直接说"我很难过",但通过"欲尽""复西斜"这些带着力度的动词,让读者自然感受到他对春光易逝的无奈。就像我们看着沙漏里的沙子流走时,那种说不出的怅惘。

这种写法高明在:用谁都能看懂的江水月亮,说出了每个人心里都有的,对时间流逝的共通感受。就像现代人拍照记录樱花飘落,本质上和古人写这句诗的心情是相通的。

张若虚

张若虚(约660—约720),唐代诗人。扬州(今属江苏)人。曾任兖州兵曹。生卒年、字号均不详。事迹略见于《旧唐书·贺知章传》。中宗神龙(705~707)中,与贺知章、贺朝、万齐融、邢巨、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,与贺知章、张旭、包融并称“吴中四士”。玄宗开元时尚在世。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《全唐诗》中。其中《春江花月夜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,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,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,语言清新优美,韵律宛转悠扬,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,给人以澄澈空明、清丽自然的感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