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沙万里馀,飞鸟宿何处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辽阔荒凉的边塞景象:平坦的沙漠无边无际,连飞鸟都找不到栖身之处。诗人用极简的笔墨传递出两种强烈的感受:
1. 空间的震撼
"平沙万里"四个字像广角镜头,瞬间展开一片望不到头的沙漠。这种夸张的尺度让人直观感受到大自然的壮阔,也暗示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。
2. 生命的孤独
飞鸟本是自由的象征,但在这片荒漠中却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。一个"宿何处"的疑问,巧妙地把鸟的困境转化为人对生存意义的思考——就像沙漠中的飞鸟,人生也常面临无处安放的漂泊感。
最妙的是诗人没有直接抒情,而是用沙漠和飞鸟这两个具体意象的碰撞,让读者自己体会那种面对浩瀚天地时的苍茫与孤寂。这种"以景写情"的手法,比直接说"我好孤独"更有感染力,就像用电影画面代替内心独白,给人留下想象空间。
王昌龄
王昌龄 (698— 756),字少伯,河东晋阳(今山西太原)人。盛唐著名边塞诗人,后人誉为“七绝圣手”。早年贫贱,困于农耕,年近不惑,始中进士。初任秘书省校书郎,又中博学宏辞,授汜水尉,因事贬岭南。与李白、高适、王维、王之涣、岑参等交厚。开元末返长安,改授江宁丞。被谤谪龙标尉。安史乱起,为刺史闾丘所杀。其诗以七绝见长,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,有“诗家夫子王江宁”之誉(亦有“诗家天子王江宁”的说法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