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灯青琐裁缝歇,还向金城明主看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又暗含深意的画面,可以这样理解:
1. 画面感:前半句"银灯青琐裁缝歇"像一幅夜间的特写——银制的灯盏亮着,雕花的门窗(青琐)关着,裁缝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停下针线。这里用"银灯""青琐"这些精致物件,暗示这不是普通人家,可能是宫廷或贵族府邸。
2. 转折深意:后半句"还向金城明主看"突然把镜头拉远——裁缝虽然休息了,但视线仍望向都城(金城)的方向,那里有贤明的君主。这里的巧妙在于:看似写裁缝收工,实则通过"看"这个动作,把普通劳动者和统治者联系起来。
3. 隐藏的温暖:全句最动人的是那种无声的默契。劳动者在夜晚停工不是抱怨,而是自然地望向君主所在处,这种"看"包含着信任与期待,暗示着明君治国下百姓安居乐业的状态。不用直接夸君主贤明,却通过裁缝的一个眼神传递出来。
这种写法就像现代电影中的"镜头语言":先给一个工作场景的特写,再切到人物若有所思的远眺,让读者自己体会画面背后的社会氛围和人物情感,比直白的赞美更耐人寻味。
王昌龄
王昌龄 (698— 756),字少伯,河东晋阳(今山西太原)人。盛唐著名边塞诗人,后人誉为“七绝圣手”。早年贫贱,困于农耕,年近不惑,始中进士。初任秘书省校书郎,又中博学宏辞,授汜水尉,因事贬岭南。与李白、高适、王维、王之涣、岑参等交厚。开元末返长安,改授江宁丞。被谤谪龙标尉。安史乱起,为刺史闾丘所杀。其诗以七绝见长,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,有“诗家夫子王江宁”之誉(亦有“诗家天子王江宁”的说法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