表请回军掩尘骨,莫教兵士哭龙荒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个战场上的悲壮场景,核心是呼吁将领体恤士兵的苦难。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它的动人之处:
1. 画面感极强的战场缩影
"尘骨"二字像镜头特写,带我们看到散落沙场的将士遗骸,黄沙半掩着森森白骨。不用直接描写血腥,却让人瞬间感受到战争的残酷。
2. 双重情感的交织
表层是士兵们在荒凉战场(龙荒)为战友痛哭的悲怆,深层藏着将领对士兵的怜惜——"莫教"二字透露出指挥官不忍卒睹的人性温度,让冷硬的军令有了心跳。
3. 超越时代的共情力量
诗人没有空喊反战口号,而是抓住"收拾战友遗骨"这个具体诉求。就像现代人说的"带每个士兵回家",这种对生命尊严的守护,跨越千年依然直击人心。
全句最妙的是用"哭龙荒"这个意象:苍茫天地间,活着的士兵对着荒漠痛哭,既是哀悼同袍,又何尝不是哭自己未知的命运?这种悲悯情怀,正是中国古典文学最打动人心的精神内核。
王昌龄
王昌龄 (698— 756),字少伯,河东晋阳(今山西太原)人。盛唐著名边塞诗人,后人誉为“七绝圣手”。早年贫贱,困于农耕,年近不惑,始中进士。初任秘书省校书郎,又中博学宏辞,授汜水尉,因事贬岭南。与李白、高适、王维、王之涣、岑参等交厚。开元末返长安,改授江宁丞。被谤谪龙标尉。安史乱起,为刺史闾丘所杀。其诗以七绝见长,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,有“诗家夫子王江宁”之誉(亦有“诗家天子王江宁”的说法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