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分含啼掩秋扇,空悬明月待君王。

出自 唐代 王昌龄 《西宫秋怨》

芙蓉不及美人妆,水殿风来珠翠香。
谁分含啼掩秋扇,空悬明月待君王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深宫中的寂寞与期盼,用非常生动的画面传递出复杂的情感。

“谁分含啼掩秋扇”可以这样理解:谁能看出她含着眼泪、默默收起夏天用的扇子?这里“秋扇”是关键——夏天过去扇子就被闲置,暗喻女子像过季的扇子一样被冷落。“含啼掩”三个字特别细腻,既不敢放声哭,又要掩饰悲伤,只能悄悄擦泪。

“空悬明月待君王”更妙:她就像夜空中孤零零挂着的月亮,徒劳地等待着君王到来。“空悬”二字既写月亮悬空,也写等待落空;“明月”既指真实的月亮,也暗喻女子的纯洁。最扎心的是“待君王”——明明知道希望渺茫,却还是固执地等着。

整句诗把失宠宫女的哀怨写得含蓄又深刻。没有直接说“我好惨”,而是通过收扇子、看月亮这些日常动作,让读者自己体会到那种被遗忘的酸楚。特别是“秋扇”和“明月”的比喻,既符合宫廷生活场景,又带着心酸的双关意味,让人越想越觉得余味无穷。

王昌龄

王昌龄 (698— 756),字少伯,河东晋阳(今山西太原)人。盛唐著名边塞诗人,后人誉为“七绝圣手”。早年贫贱,困于农耕,年近不惑,始中进士。初任秘书省校书郎,又中博学宏辞,授汜水尉,因事贬岭南。与李白、高适、王维、王之涣、岑参等交厚。开元末返长安,改授江宁丞。被谤谪龙标尉。安史乱起,为刺史闾丘所杀。其诗以七绝见长,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,有“诗家夫子王江宁”之誉(亦有“诗家天子王江宁”的说法)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