禽兽悲不去,路旁谁忍看。

出自 唐代 王昌龄 《代扶风主人答》

杀气凝不流,风悲日彩寒。
浮埃起四远,游子弥不欢。
依然宿扶风,沽酒聊自宽。
寸心亦未理,长铗谁能弹。
主人就我饮,对我还慨叹。
便泣数行泪,因歌行路难。
十五役边地,三四讨楼兰。
连年不解甲,积日无所餐。
将军降匈奴,国使没桑乾。
去时三十万,独自还长安。
不信沙场苦,君看刀箭瘢。
乡亲悉零落,冢墓亦摧残。
仰攀青松枝,恸绝伤心肝。
禽兽悲不去,路旁谁忍看。
幸逢休明代,寰宇静波澜。
老马思伏枥,长鸣力已殚。
少年兴运会,何事发悲端。
天子初封禅,贤良刷羽翰。
三边悉如此,否泰亦须观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令人心碎的画面:受伤的禽兽在路边哀鸣,却无人愿意驻足帮助。诗人用极简的十个字,戳中了人性中最矛盾的部分——我们本能地回避痛苦,却又因这种回避而感到愧疚。

"禽兽悲不去"用动物无法自救的困境,隐喻人间无处不在的苦难。动物不会掩饰痛苦,它们的哀嚎是最直白的求救信号,但正因为这种直白,反而让人想要快步离开。"路旁谁忍看"更像是一记灵魂拷问:我们真的忍心吗?还是说正因为不忍心,才选择视而不见?

这种写法的高明之处在于,它不直接批判人的冷漠,而是通过"禽兽"与"路人"的对比,让读者自己照镜子。当我们读到时,脑海里会浮现自己匆匆走过流浪动物的场景,或是刷到悲惨新闻时快速划过的拇指。诗人把道德困境具象化,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这面"文字镜子"里,看见自己内心善与怯的交战。

最打动人的是,诗句没有给出标准答案。它只是平静地呈现这个永恒命题:面对世间的痛苦,我们究竟该直面还是回避?这种留白反而让诗句有了跨越时空的力量,从古代的受伤禽兽,到今天地铁口的乞讨者,核心的人性考验从未改变。

王昌龄

王昌龄 (698— 756),字少伯,河东晋阳(今山西太原)人。盛唐著名边塞诗人,后人誉为“七绝圣手”。早年贫贱,困于农耕,年近不惑,始中进士。初任秘书省校书郎,又中博学宏辞,授汜水尉,因事贬岭南。与李白、高适、王维、王之涣、岑参等交厚。开元末返长安,改授江宁丞。被谤谪龙标尉。安史乱起,为刺史闾丘所杀。其诗以七绝见长,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,有“诗家夫子王江宁”之誉(亦有“诗家天子王江宁”的说法)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