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夕临大荒,朔风轸归虑。

出自 唐代 王昌龄 《从军行二首》

向夕临大荒,朔风轸归虑。
平沙万里馀,飞鸟宿何处。
虏骑猎长原,翩翩傍河去。
边声摇白草,海气生黄雾。
百战苦风尘,十年履霜露。
虽投定远笔,未坐将军树。
早知行路难,悔不理章句。

秋草马蹄轻,角弓持弦急。
去为龙城战,正值胡兵袭。
军气横大荒,战酣日将入。
长风金鼓动,白露铁衣湿。
四起愁边声,南庭时伫立。
断蓬孤自转,寒雁飞相及。
万里云沙涨,平原冰霰涩。
惟闻汉使还,独向刀环泣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边塞黄昏图景,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感受它的力量:

1. 画面如电影镜头
"向夕临大荒"就像广角镜头——夕阳西下时,旅人独自面对无边荒野,天地间只剩自己的剪影。这种空旷感让人自然产生渺小孤独的情绪。

2. 风声里的乡愁
"朔风"是北方刺骨的寒风,它呼啸的声音像在催促游子回家。"轸归虑"用马车零件(轸)的震动声,巧妙比喻心中翻腾的思乡之情,把无形的愁绪写得可听可感。

3. 永恒的人生困境
短短十个字道破了现代人依然会遇到的矛盾:为了理想远行(临大荒),却在奋斗时被乡愁突袭(朔风催归)。这种事业与情感的撕扯,古今相通。

诗人没有直接说"我很想家",而是用荒野、寒风这些具象的事物,让读者自己体会那种冷到骨子里的思念,这正是古典诗歌"一切景语皆情语"的绝妙之处。

王昌龄

王昌龄 (698— 756),字少伯,河东晋阳(今山西太原)人。盛唐著名边塞诗人,后人誉为“七绝圣手”。早年贫贱,困于农耕,年近不惑,始中进士。初任秘书省校书郎,又中博学宏辞,授汜水尉,因事贬岭南。与李白、高适、王维、王之涣、岑参等交厚。开元末返长安,改授江宁丞。被谤谪龙标尉。安史乱起,为刺史闾丘所杀。其诗以七绝见长,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,有“诗家夫子王江宁”之誉(亦有“诗家天子王江宁”的说法)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