边头何惨惨,已葬霍将军。

出自 唐代 王昌龄 《塞下曲四首》

蝉鸣空桑林,八月萧关道。
出塞入塞寒,处处黄芦草。
从来幽并客,皆共沙尘老。(沙尘 一作:尘沙)
不学游侠儿,矜夸紫骝好。

饮马渡秋水,水寒风似刀。
平沙日未没,黯黯见临洮。
昔日长城战,咸言意气高。
黄尘足今古,白骨乱蓬蒿。

奉诏甘泉宫,总征天下兵。
朝廷备礼出,郡国豫郊迎。
纷纷几万人,去者无全生。
臣愿节宫厩,分以赐边城。

边头何惨惨,已葬霍将军。
部曲皆相吊,燕南代北闻。
功勋多被黜,兵马亦寻分。
更遣黄龙戍,唯当哭塞云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悲凉的画面:边疆战场何等凄惨,连威名赫赫的霍将军都已战死埋葬。诗人用最朴实的语言传递了三个层次的力量:

1. 画面冲击力
"边头"二字直接带我们到荒凉的战场,"惨惨"叠用让人仿佛听见风声呜咽。最震撼的是后半句——像霍将军这样的英雄竟也落得黄土埋骨的下场,用具体的人物命运让抽象的"惨"有了沉甸甸的分量。

2. 历史厚重感
霍将军(霍去病)在历史上是战功赫赫的象征,连他都战死沙场,既暗示战争的残酷程度,又形成巨大反差:英雄尚且如此,普通士兵的命运可想而知。

3. 留白艺术
诗人只说"已葬",不写如何战死、不写葬礼细节,反而留给读者想象空间。我们仿佛能看到全军缟素的场景,听到压抑的啜泣声,这种克制反而比直接描写哀嚎更具感染力。

这种写法就像现代电影中的空镜头:一个孤零零的坟墓特写,比千军万马的厮杀场面更能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悲怆。

王昌龄

王昌龄 (698— 756),字少伯,河东晋阳(今山西太原)人。盛唐著名边塞诗人,后人誉为“七绝圣手”。早年贫贱,困于农耕,年近不惑,始中进士。初任秘书省校书郎,又中博学宏辞,授汜水尉,因事贬岭南。与李白、高适、王维、王之涣、岑参等交厚。开元末返长安,改授江宁丞。被谤谪龙标尉。安史乱起,为刺史闾丘所杀。其诗以七绝见长,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,有“诗家夫子王江宁”之誉(亦有“诗家天子王江宁”的说法)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