楼观沧海日,门对浙江潮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壮阔又宁静的山水画面,用最朴实的语言传递出震撼人心的美。
"楼观沧海日"是说站在高楼上,看着太阳从大海尽头升起。这里用"沧海"(无边的大海)和"日"(太阳)的对比,让人感受到天地的宏大——太阳像从海里跳出来一样,而人站在楼上看这一切,显得渺小却又幸运。这种视角让平凡的生活场景瞬间有了神话般的色彩。
"门对浙江潮"则把镜头拉近到日常生活:一推开门,就能看到钱塘江汹涌的潮水。这里用"门"这个家家都有的东西,突然连接上自然界最壮观的潮汐现象,把震撼的美景直接"送"到你家门口。这种写法让读者觉得:原来奇迹离我们这么近。
两句诗的精妙在于:
1. 大小对比:太阳、大海、江潮是宏大的,楼和门是微小的,但诗人用人的视角把它们串联起来,让读者既感到自然的伟大,又发现人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2. 动静结合:海上日出是缓慢的壮美,江潮是奔腾的震撼,两种不同的动态美被同时捕捉。
3. 生活即风景:不用刻意远行,美景就在日常的"楼"和"门"之外,传递出古人"处处皆可发现美"的生活智慧。
就像今天我们用手机拍下窗外晚霞一样,诗人用这两句诗告诉我们:美不在远方,而在你观察世界的眼睛里。
宋之问
宋之问(约656 — 约712),字延清,名少连,汉族,汾州(今山西汾阳市)人,初唐时期的诗人,与沈佺期并称“沈宋”。唐高宗上元二年(675),进士及第,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,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,被召入文学馆,不久出授洛州参军,永隆元年(681),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。与陈子昂、卢藏用、司马承祯、王适、毕构、李白、孟浩然、王维、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