昔游四首 其三

二年六和塔,苜蓿充饥肠。
夜深钟鼓歇,时闻狗肉香。
寺僧为我言:鲁达此寂灭。
“杀人须见血,救人须救彻”。
千秋铁禅杖,首打山门折。
大江仍东去,人物非南渡。
月黑闻涛声,英魂应起舞。

诗意解析(由AI总结)

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在杭州六和塔的一段回忆,用直白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感带我们走进一个充满江湖气息的夜晚。

开头四句像电影镜头:作者说自己曾经在六和塔住了两年,穷得只能吃苜蓿(一种野菜)填肚子。夜深人静时,寺庙的钟鼓声停了,却飘来狗肉香——这个反差特别有意思,庄严的佛寺和市井的肉香形成强烈对比。

中间六句是重头戏:有个和尚告诉他,这里就是水浒传鲁智深圆寂的地方。然后直接引用鲁智深的经典台词"杀人须见血,救人须救彻",还提到他标志性的铁禅杖把山门都打断了。这里不是在讲历史,而是借鲁智深快意恩仇的形象,表达一种敢作敢当的豪侠精神。

最后四句意境开阔:钱塘江还在向东流,但早已不是南宋时的光景了。在漆黑的月夜里听着江涛声,仿佛能看见古代英雄的魂魄在浪花中起舞。这里把历史沧桑和江湖豪情都融进了自然景观中。

全诗妙在三点:一是用"狗肉香"这种接地气的细节打破对寺庙的刻板印象;二是让鲁智深这个经典形象在诗中"活过来";最后把个人经历、历史典故和自然景观完美融合,读起来既有故事性又有画面感。

0